大家對常見的金屬「鐵」的認知是:「生鏽」了會掉「鐵屑」,所以買飾品之前很愛問:『會不會生鏽呢?』
結果買的飾品沒有掉「鐵屑」,反倒「變黑」了,這是什麼原理?
「鐵生鏽」是一種「氧化」反應,也就是跟「氧氣O₂」產生化學反應,但「銀變黑」則不然,以下針對各種金屬做簡單的化學反應介紹吧!
銀(925銀、純銀、鍍銀) |
常見化學反應:
📍硫化反應:銀與空氣中的硫化氫 (H₂S) 反應 → 生成黑色硫化銀 (Ag₂S)
公式:2Ag + H₂S → Ag₂S + H₂
📍所以銀飾會「變黑」,不是壞掉,而是「硫化」了。
↑銀器的「硫化」變黑過程
***
保養方式:
📍平時密封收納,避免接觸空氣與汗水。
📍用 拭銀布 或 小蘇打水浸泡 清潔。
📍少戴去溫泉(硫化物超重,秒變黑)。
銅(黃銅、紅銅、白銅、青銅) |
常見化學反應:
📍氧化反應:銅與氧氣 → 氧化銅 (CuO),顏色偏黑。
📍氯化反應:與氯化物、鹽分反應 → 生成綠色銅鏽 (CuCl₂)。
↑歷史文物的銅器氯化後
***
保養方式:
📍避免接觸汗水(含鹽分),游泳池更是大忌。
📍可用檸檬汁+鹽快速清潔(酸性去氧化物),再擦乾。
📍收藏時可塗一層透明指甲油或保護油,隔絕空氣。
黃金(純金/K金) |
常見化學反應:
📍黃金化學性極穩定,不容易氧化或硫化。
📍但 K金(合金) 含有銀/銅,容易隨時間略微變色。
↑含金量90%的K金
***
保養方式:
📍黃金基本免保養,用溫水+中性清潔劑沖洗即可。
📍避免與硬物摩擦(雖穩定但偏軟,容易刮花)。
不鏽鋼 / 鈦鋼 |
常見化學反應:
📍表面會生成一層致密的無毒氧化鉻 (Cr₂O₃),保護內部不再被氧化。
📍若刮傷則氧化鉻脫落則不具保護作用,空氣中的氧原子會不斷滲入,金屬中的鐵原子會析離出來,才會造成「生鏽」。
↑沒保養好也可能會刮傷鏽化
***
保養方式:
📍基本零保養,日常戴著洗手也 OK。
📍避免刮傷。
📍避免長時間接觸強酸、強鹼即可。
鈦(純鈦、醫療級鈦、鈦鋼) |
常見反應:
📍表面也會自然生成穩定的氧化鈦 (TiO₂) 保護膜。
📍幾乎不會腐蝕、氧化。
↑最常使用在醫療器材上
***
保養方式:
📍對過敏族群最友好,保養簡單,沖水擦乾就好。
📍偶爾用肥皂水清潔保持亮度。
鐵 (馬口鐵) |
常見化學反應:
📍氧化反應:鐵與氧氣+水反應 → 生成氧化鐵,也就是大家熟悉的「鐵鏽」(Fe₂O₃·nH₂O)。
公式:4Fe + 3O₂ + 6H₂O → 4Fe(OH)₃ → Fe₂O₃·nH₂O
📍變色情況:紅褐色鏽斑,表面粗糙。
↑鐵氧化生鏽,最終會腐蝕。
***
保養方式:
📍避免潮濕(鐵遇水必鏽)。
📍收藏時可擦一層薄薄的 防鏽油 / 透明指甲油。
📍鏽蝕輕微時,可用白醋或檸檬汁浸泡去鏽,再擦乾。
📍不太適合做長期配戴飾品(因為容易腐蝕)。
常見飾品『銀』的硫化反應 |
銀為什麼會黑?關鍵不是氧,而是『硫』
空氣裡雖然「硫」含量很低,但到處都有微量含硫氣體或分子:
📍工業排放(SO₂ 可轉成含硫酸根/亞硫酸根)、
📍溫泉或蛋類揮發的 H₂S(硫化氫)、
📍橡膠/毛呢/某些紙材與黏著劑釋放的含硫物、
📍甚至食物也有天然的硫化物:大蒜、洋蔥、韭菜等、
📍人類的汗水也含有硫。
↑ 硫,原子序數為16,化學符號為S
***
當表面有一點水氣時,這些「含硫物」會在銀表面形成薄薄的電解質膜,促進反應。
常見整體反應可寫成(在空氣中,氧幫忙「拉」反應往前走):
2 Ag (s) + H₂S (g) + 1/2 O₂ (g) → Ag₂S (s) + H₂O (l)
也可用簡化的「不含氧」寫法(熱力學可行,但在空氣中通常有氧參與):
2 Ag + H₂S → Ag₂S + H₂
↑銀飾「硫化」的過程
(影片來源:youtube.com/watch?v=AVLAlFjvxn4)
⭐為什麼叫「氧化」?
化學裡氧化的定義是「失去電子」,不一定要跟氧結合。
銀從 Ag⁰ 變成 Ag⁺(在 Ag₂S 晶格中),銀被氧化;同時硫被還原,生成硫化銀。
↑硫化銀,標準情況下為黑色立方晶系晶體
⭐為什麼是黑色?
Ag₂S 幾乎不溶、吸光強,薄薄一層就會把金屬的亮度吃掉,看起來發灰、最後變黑。
早期形成的是納米級薄膜,會出現「彩色偏光」(干涉色,像汽油膜那樣),再長厚就變成均勻的暗黑。
↑銀飾浸泡硫之後的偏光效果
⭐為什麼 925 銀更容易黑?
925 銀=92.5% 銀 + 7.5% 銅。
銅也會跟硫/氧反應(生成 Cu₂S、CuO 等),在微觀上形成小小電化學電池,加速銀的硫化與點蝕。
所以純銀(999)相對慢一點,鍍銠的銀又更慢(有阻隔層)。
⭐什麼情況會更快變黑?
📍高濕度 + 高溫:表面水膜更厚、離子更活躍。
📍含硫環境:溫泉、蛋、橡膠、毛呢布、部分硬殼收納盒、廉價泡棉、再生紙與有些黏著劑。
📍皮膚與化妝品:汗水(氯化物/酸鹼)、含硫胺基酸殘留、香水噴灑處。
📍密閉但「錯誤」的收納:把銀跟會放硫的材料一起封在盒內=小型催化反應器。
銀飾變黑,有時「更值錢」? |
這跟古董銀器/古錢幣/老首飾的審美與鑑藏有關,稱為 patina(包漿/舊化):
↑來源:knockoffdecor.com
📍真實年代感:多年使用留下的 自然硫化銀層 + 細拋痕,是時間的證據。
📍立體對比:雕花/字紋的凹處會更黑,凸面被拋亮,陰陽對比讓細節更立體。
📍避免過度拋光:每次拋光都會「磨掉一點金屬」。對薄刻紋或薄鍍銀器,過拋會失去銘文/倒角,反而掉價。
📍彩色調性(toning):有些老件因薄膜干涉呈現淡金、紫、藍的彩虹暈色,被視為可遇不可求。
但注意:人工做舊也存在(用蛋、硫肝藥水等快速黑化)。
鑑藏界會看色調是否自然、分布是否合理、有無化學氣味殘留等。
***
⭐認識『泰銀』
『泰銀』也是一種銀,用特殊的銀飾工藝稱呼,主要指泰國傳統工藝製成的銀飾,其材質為含銀量不低於92.5%的純銀(或更高)。
其特殊之處在於經過燒蘭(硫化工藝)處理,使銀飾表面形成烏黑的硫化物覆蓋層,用來繪製黑色線條或復古刻印的設計感。
與銀的銀白色形成強烈對比,產生粗獷、古樸、仿舊的視覺效果,並增加飾品的硬度。
***
⭐想保留「有品味的舊化」,怎麼保養?
📍清潔優先於拋光:先用溫水 + 中性清潔劑 + 軟刷去汗垢與油膜,再擦乾。
📍只拋「高光面」:若要亮一點,用拭銀布輕帶過凸面,凹處留黑,保留立體感。
📍正確收納:乾燥、密封。可加 吸硫條/活性碳包;避免橡膠、毛呢、含硫紙材接觸。
📍鍍銠款:別用強研磨膏,以免破壞鍍層。
↑來源:alexmakina.com
***
⭐想恢復銀飾的「全亮」怎麼辦?
從最溫和做到最激進(越後面風險越高):
📍拭銀布:物理拋光,安全、可控,但會慢慢去金屬。
📍小蘇打糊:溫水 + 小蘇打輕搓,沖淨、擦乾。
↑來源:www.thespruce.com
📍鋁箔 + 鹼性溶液還原法(去硫而非磨掉銀):
.原理(簡化):Ag₂S + Al → 2 Ag + Al₂S₃(需溫水、鹼性電解質如小蘇打供離子通道)。
.優點:把硫化銀還原回金屬銀,減少金屬流失。
.風險:對多孔寶石/膠黏結構/中空工藝慎用,操作要通風、避免長時間浸泡。
↑來源:www.bhg.com
📍化學「銀洗」(含硫脲等配位劑):效果快,但可能殘留、致敏,也會把表面處理吃掉。一般家庭和飾品店不建議常用。